东都洛阳:千年古都赋

华夏五千载文明,若长河奔涌,其间名城如星斗。然能承十三朝正统、载千年兴衰者,唯东都洛阳耳。昔称 “神都”,今峙豫西,枕黄河之沃壤,踞中原之要冲,实乃华夏文明之滥觞,九州古都之翘楚。今览其貌,古意与新姿交映,遗韵共活力齐辉,诚可叹也。

千载帝里,王气氤氲

洛阳之尊,在其帝都之脉。自夏启定鼎,商汤迁亳,历西周营洛邑、东周徙王城,逮东汉光武中兴,曹魏承基,西晋继统,北魏孝文迁都,隋炀营东都,李唐设两京,武周改神都,后梁、后唐、后晋踵继其间,凡十三朝定都,历一千五百余载。斯城也,当唐之盛时,与长安并称 “两京”,为天下政枢、商埠、文苑、通衢。武后临朝,更扩城郭,疏漕渠,四方贡赋辐辏,万国衣冠云集,人口逾百万,号 “天朝上国第一都”。今踏洛城街巷,青砖覆苔痕,残阙映斜阳,仿佛唐风犹在,宫乐未散,千年王气,氤氲至今。

文脉永续,瑰宝琳琅

洛阳之韵,在其文脉之盛。昔者蔡伦于洛革新造纸,破简牍之限,使典籍传远;雕版印刷兴于此地,启书籍普及之端;炼丹方士探火硝之秘,开火药应用之先 —— 此三者,皆载于《天工开物》,泽被寰宇。又为三教汇融之地:东汉永平十一年,白马驮经西来,建白马寺,为中华佛刹之祖,千年来晨钟暮鼓,接引十方信众;老君庙传道家玄机,文庙承孔孟圣学,三教并行不悖,成洛城文化之大观。

文采风流,更著于史。《诗经・周南》多采洛地风物,曹植作《洛神赋》,以 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 绘宓妃之姿,传为千古绝唱;左思著《三都赋》,士人争相传抄,致 “洛阳纸贵”。至若牡丹,自唐始盛于洛,武后贬花传说流芳,今 “洛阳牡丹甲天下”,每岁四月,姚黄魏紫争艳,赵粉豆绿斗奇,满城锦绣,香溢十里,牡丹花会启宴,四方雅士咸集,遂成洛城文化之名片。

山水映古,胜景宜人

洛阳之美,在其胜景之幽。龙门石窟者,始凿北魏孝文之时,历四朝营造,凡二百三十四窟,十万余尊造像,碑刻两千八百余品,皆鬼斧神工。伊水汤汤,绕窟而过,卢舍那大佛面含慈悲,目蕴智慧,似观世间沧桑;宾阳中洞浮雕,衣袂翩跹,线条流畅,尽显魏晋风骨。公元二千年,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,实至名归。

关林者,藏汉寿亭侯关羽首级之地,为 “冢、庙、林” 三祀合一之奇观。红墙映翠柏,殿宇肃威仪,往来者多慕云长忠义,焚香祭拜,遥想三国风云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,依故都残垣而建,植草木数千种,春有樱花漫舞,夏有荷风送凉,秋有银杏铺金,冬有寒梅傲雪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,游人至此,可于自然间感隋唐气象。

古邑新声,活力勃发

洛阳之兴,在其古今之融。今之洛阳,为河南副中心城,承古而开新。经济上,装备制造、有色金属、石油化工、新材料诸业并举,一拖集团造农机惠三农,中信重工铸重器助基建,经济总量逐年攀升;科技方面,七二五研究所研海洋工程材料,洛阳理工育创新人才,科创成果迭出;交通则陇海、焦柳铁路交汇,北郊机场通京沪深广,高速路网如织,朝发夕至,便利非凡。又缮城郭、拓街巷、植草木,建公园数十处,宜居宜业,游客至则心怡,居者安则业兴。

食韵悠长,风味独特

洛阳之味,在其饮食之雅。洛阳水席,始于唐时,属豫菜之宗,以 “汤汤水水” 为魂,二十四道菜分八冷盘、四镇桌、八中件、四扫尾,道道有讲究。“牡丹燕菜” 以萝卜为料,雕作牡丹形,入口鲜香;“连汤肉片” 酸辣适口,滑嫩不腻;“洛阳熬货” 荤素相佐,汤汁醇厚,每道菜皆含吉祥意,为宴客之佳品。

街头小吃亦具风味:浆面条以发酵浆水为汤,佐花生、芹菜、辣椒油,酸香开胃,为洛人日常所爱;糊涂面浓稠绵软,配腌菜同食,朴实暖胃;牡丹酥以花瓣入馅,酥脆香甜,满口花香,尽显洛城雅趣。

结语

东都洛阳,历千载而不衰,经沧桑而弥盛。观其今貌,古墙映高楼,旧巷通新路,既有千年积淀之厚重,亦有与时俱进之活力。若君欲寻历史之踪,可访石窟、探古寺;欲赏自然之美,可观牡丹、游伊水;欲品人间之味,可尝水席、食小吃。相信此城,必以千年底蕴,焕时代新颜,引天下宾朋,共赏神都风采。

Search

Popular Posts